第一代表百队杯出访国外的北京少年队队员今何在?
按语:
2011年,在原北京晚报总编助理、体育部主任吕会民、记者本人和北京足协官员时峰的带领下,百队杯第一支出访球队走出了国门。这支幸运的球队是第28届北京晚报百队杯高中组冠军队旸轩队,他们作为北京少年队出访韩国,在那里与两支韩国地方队交手取得全胜。虽然这只是旸轩队的一小步,却是百队杯的一大步,从此百队杯走出国门,足迹遍及世界。12年,一个轮回过去了,这支北京少年队的队员们都在哪里,他们有谁走上了职业球场。今天我们先来听听当年球队队长、35号李麒麟的自述,听听他与百队杯14年的故事。
北京少年队在韩国第一场比赛合影,后排左二为队长李麒麟。
(资料图片)
30岁的我,回忆起18岁时百队杯的荣耀,更像是一位老者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。
春暖花开,风和日丽,美好的天气总是让人有一种走上球场的冲动。这段故事是真实的,它确确实实地发生在我身上,然而时间总会慢慢地冲淡一切,让它深埋在记忆中,百队杯第40届,借此机会我来尝试着挖掘一下曾经一群年轻人的梦想。
旸轩,在百队杯历史上这是一个已经尘封12年的名字。2009年的春天,当韩澍找到我参加百队杯的时候,我的人生自此走向了一条与足球分不开的道路。
喜爱足球的韩澍,16岁,通过他不停地东奔西走,将来自丰台、海淀4所不同学校的孩子聚在一起,参加了2009年第26届百队杯初中组,还记得决赛是3支队伍,旸轩一平一胜积4分获得冠军。第一年参加比赛获得冠军是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,在那一届比赛中,我们认识了后来一起参加比赛的刘霄汉、梁爽、王剑堃、石鹏辉、范中昱、李海超、李子豪,他们曾经是我们的对手,但因为比赛,我们走到了一起,继续征战百队杯高中组。从那一届比赛过后,我们所有人,没有再白过。
2010年第27届百队杯,我们输在了6进3,而淘汰我们的对手“彩虹”,据听说获得了那一届的冠军。2011年第28届百队杯,韩澍、乔茂栋、李麒麟、刘霄汉、梁爽、王剑堃、石鹏辉、范中昱、李海超、李子豪,10名队员破釜沉舟,老大哥马仁龙充当教练,目标直指冠军。
阳轩队的球员韩澍(红色衣服)、乔茂栋、王剑堃等在看台上
除了梁爽以外,93年出生的这批队员全部参加了高考,那一年的高考,可以说是惨不忍睹。带着高考失落的悲愤,所有队员将重心都放在了备战属于他们的最后一届百队杯上。位于西三环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场成了队员们的基地,3天一练一赛一休息的节奏,每位队员乐此不疲,有些时候还会一练两赛。那个时候,没有教练,没有家长,这些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孩子,仿佛足球是他们唯一的“任务”。我记得每天我都要做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从家里赶到球场,3个小时后,带着一身的臭汗再从球场回家,肤色一黑再黑。
当所有的队员都在为了梦想努力时,两位队员的受伤,让队员们本阳光明媚的心情,遮上了一片云。在一次友谊赛中,李海超膝盖十字韧带断裂,梁爽脚踝扭伤,眼看着比赛临近,超子跟梁爽的表情,除了失落以外,更多的是无奈。然而我清楚地记得,其他队员的脸上没有焦急,没有失落与无奈,平静是他们唯一的表情,他们对于这一次的比赛志在必得,而且他们心里相信,10个人的队伍,一个人都不会少。而事实证明,确实如此,为了能够跟大家一起完成最后一届百队杯的比赛,李海超选择了放弃手术,在之后的训练和比赛中,球队里拥有了后勤搬运工和饮水机管理员。
至于比赛,印象中还存留的信息,仅限于半决赛和决赛,半决赛旸轩VS VIVID精力无限,上半场范中昱的任意球直接射门先拔头筹,下半场由于我的防守失误,让对手反击将比分扳平,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印象中李子豪的单刀没进,范中昱打中球门立柱,1:1 的比分一直保持到比赛将要结束。又是一个任意球,还是范中昱站在球前,裁判哨响,这一次昱哥没有直接射门,而是将球传给了李子豪,李子豪射门,球进得分。所有的压力在这一刻释放,所有人都在冲向李子豪,豪哥左右腾挪,避开队友,冲向看台方向他父亲所在的位置,在即将跑出场地的时候,豪哥献出了他在百队杯赛史上的第一次滑跪,代价就是两个膝盖一片鲜红。决赛对阵龙之翼,这一场球比较顺利,下半场开局旸轩就获得了3:0的优势,李海超和梁爽两人出现在了决赛的赛场上。
颁奖典礼在鸟巢,我们见到了高洪波,年维泗老爷子为我们搬了奖,那一天的兴奋,可以用疯狂来形容,鸟巢内,保持拘谨的队员们不停地拍照,不停地以鸟巢内场为背景与奖杯合影。好像所有的冠军奖杯都会被队里牛人弄坏,就像巴罗什搞坏了大耳朵杯,李子豪成功弄掉了一只冠军奖杯的耳朵。
然而百队杯并没有结束,我们得到组委会通知,我们将进行一件写入百队杯史册的事情,代表北京百队杯队赴韩参加比赛。对于我这个村里娃来说,去韩国代表着坐飞机,异常兴奋。办理护照,集合出发,没见过世面的我,还没下飞机就感觉不舒服,可能韩国水汽浓重的空气不太适合我。在韩国打了三场比赛,第一场比赛发着烧,脑子浑浑噩噩,一场比赛下来稀里糊涂地就进了4个球,后来的两场比赛,只记得赢了,其他的也没啥印象。当我们坐在大巴车上,看着窗外的场景,第一次感觉到,韩国跟中国足球场地切实的不一样,没有围栏,没有在某个单位里面,可能就是某个公园,就会有一块十一人制球场,可能不到五公里的距离,就会有另外一块球场。18岁的我,脑子里只有足球的我,确实羡慕那样的情景,这样的情景,也成为了现在的我的一个愿望,希望我身边的孩子真正的热爱足球,希望他们能够拥有便利的足球环境。
转眼12年已经过去,一个轮回。我们这帮老兄弟为了生活也已各奔东西。石鹏辉在英国留学,听说阿森纳的主场场场不落,梁爽开了一家宠物店,韩澍在北京银行,乔茂栋在天津卖房,李子豪加入小米,常驻国外,范中昱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风生水起,王剑堃合肥武汉北京三地跑,李海超2014年补做了韧带手术,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八中当了老师,刘霄汉常居新西兰,这小子现在已经是一级裁判员,经常在朋友圈秀他吹新西兰青年联赛的照片,而我和马仁龙选择在房山区康友足球俱乐部工作,每天训练小朋友。从2015年开始,每年我都会带领小朋友参加百队杯比赛,并且在2022年获得了U11组别的第六名,今年再接再厉,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。
30岁的我已经“超龄”,无法再以球员的身份站上百队杯的舞台,那就继续以教练员的身份,看着孩子们在百队杯舞台上的汗水、笑脸、哭泣……